形态描述
形态:成体长11~15 m。最大体重超过35 t。灰鲸的粗壮程度介于露脊鲸科和须鲸科之间,体围比须鲸科的种类大,但比露脊鲸小。头部上面观为尖三角形,上颌中等弓形,上、下颌具触须。喉部有长约1.5 m的喉沟2~7条,使喉部在摄食时可以缩。无背鳍,沿后1/3的背部有一系列8~14个低的小圆突。鳍肢宽而呈桨状,梢端尖。尾叶后缘呈平滑的“S”形,具1个深的中央缺刻。体褐灰色至浅灰色,全身密布白色斑以及藤壶和鲸虱构成的白色至橙黄色斑,在头和尾部尤其多。仔鲸为黑灰色。上颌每侧有130~180块鲸须板,淡黄色,须毛很粗糙。鲸须板长(不含须毛)20~30cm。
头骨的吻突窄,中等弓形。鼻骨大,鼻部侧面有几个大的上颌骨孔。鳞骨颧突短而粗壮,颅骨侧壁凸入到颞窝中。额骨眶上突比露脊鲸的宽,但比须鲸科的窄。上颌骨基部在额骨眶上突的前方。侧枕突大而向后,枕髁大。7枚颈椎分离。
椎式:C7,T14,L12,Ca23=56。
头骨的吻突窄,中等弓形。鼻骨大,鼻部侧面有几个大的上颌骨孔。鳞骨颧突短而粗壮,颅骨侧壁凸入到颞窝中。额骨眶上突比露脊鲸的宽,但比须鲸科的窄。上颌骨基部在额骨眶上突的前方。侧枕突大而向后,枕髁大。7枚颈椎分离。
椎式:C7,T14,L12,Ca23=56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:体围比须鲸科的种类大,但比露脊鲸小。无背鳍,沿后1/3的背部有一系列8~14个低的小圆突。体灰色,背面和腹面都遍布白色斑,并且通体都有白色至橙黄色的偏利共生物和外寄生物(藤壶和鲸虱)分布,构成灰鲸所特有的杂乱的色斑。鲸须板乳白色至淡黄色,厚而且粗糙。喉部有约1.5 m长的喉沟2~7条。
生物学
西北太平洋种群夏季在鄂霍次克海,秋季通过鞑靼海峡南下,到广东和海南省海域越冬。东北太平洋的种群夏季在楚科奇海、波弗特海和白令海,秋季通过乌尼马克海峡南下,沿海岸线至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西岸越冬。
它们是所有大型鲸中最近岸的,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距海岸几十公里的范围内。灰鲸多为小群,通常不超过3头,但洄游时有时集成达16头的群,在摄食和繁殖场常见到更大的群。常作跃水、探头及其他的空中行为。夏季大多在楚科奇海、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浅水的沿岸区域生活。秋季向南洄游。据 Omura(1988)分析,西北太平洋的灰鲸通过鞑靼海峡,循俄罗斯东部沿岸南下至朝鲜半岛南端后,向西横渡东海至中国沿岸,再继续南下到达在南海的产仔场;一部分灰鲸进入黄海,沿朝鲜半岛西岸至辽宁近海后,再继续南下。洄游时正常游泳速度为每小时6~8 km,受惊时可达每小时16 km。喷潮浓密,从前方或后方看呈心形,,高不超过3~4 m。灰鲸性成熟的年龄平均为8年,妊娠期约13.5个月,新生仔鲸体长约4.5~5 m。仔鲸约在7月龄时断乳。它们主要在浅水的大陆架水域摄食底栖动物,在其胃含物中最多的是端足类的太平洋平钩虾 Anonyx nugax、二叉航海钩虾 Pontoporeia femorata、大头双眼钩虾 Ampeliscamacrocephala、广布双眼钩虾 A.eschrichti 等,但很少见到蠕虫类和软体动物。偶而在胃含物中发现鱼类和蟹类幼体。
灰鲸的体表有很多外寄生物和偏利共生物。几乎每头灰鲸身上都有灰鲸隐藤壶Cryptolepas rhachianecti,大部分个体都有斯氏鲸虱 Cyamus scammoni、鲸虱 C.ceti 和凯氏鲸虱 C.kessleri 寄生。另一方面,感染内寄生物的个体很少。已报道的内寄生物有在肝内的吸虫类 Lecithodesmus goliath,胃内的简单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x,肠内的畦胃吸虫 Ogmogaster、绦虫类 Priapocephalus 和棘头虫类的球茎体棘头虫 Bolbosoma等。
染色体组2n=44,18条中着丝粒染色体,10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6条亚端着丝粒染色体,8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。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Y 未见报道(Arnason,1981)。
1966年间在朝鲜海域的小规模捕猎使这个种群未能得到恢复。2001年时估计现存的不到100头。东北太平洋种群也曾在1854~1865年间遭到严重捕杀,所幸自1937年开始保护后逐渐得到恢复。据国际捕鲸委员会(IWC)的统计,1987~1988年时约有21 000头;根据1997~1998年的调查,估计现存的约26 600头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》中,西北太平洋种群被列为极危(CR),东北太平洋的种群被列为低危(LR)等级。
它们是所有大型鲸中最近岸的,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距海岸几十公里的范围内。灰鲸多为小群,通常不超过3头,但洄游时有时集成达16头的群,在摄食和繁殖场常见到更大的群。常作跃水、探头及其他的空中行为。夏季大多在楚科奇海、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浅水的沿岸区域生活。秋季向南洄游。据 Omura(1988)分析,西北太平洋的灰鲸通过鞑靼海峡,循俄罗斯东部沿岸南下至朝鲜半岛南端后,向西横渡东海至中国沿岸,再继续南下到达在南海的产仔场;一部分灰鲸进入黄海,沿朝鲜半岛西岸至辽宁近海后,再继续南下。洄游时正常游泳速度为每小时6~8 km,受惊时可达每小时16 km。喷潮浓密,从前方或后方看呈心形,,高不超过3~4 m。灰鲸性成熟的年龄平均为8年,妊娠期约13.5个月,新生仔鲸体长约4.5~5 m。仔鲸约在7月龄时断乳。它们主要在浅水的大陆架水域摄食底栖动物,在其胃含物中最多的是端足类的太平洋平钩虾 Anonyx nugax、二叉航海钩虾 Pontoporeia femorata、大头双眼钩虾 Ampeliscamacrocephala、广布双眼钩虾 A.eschrichti 等,但很少见到蠕虫类和软体动物。偶而在胃含物中发现鱼类和蟹类幼体。
灰鲸的体表有很多外寄生物和偏利共生物。几乎每头灰鲸身上都有灰鲸隐藤壶Cryptolepas rhachianecti,大部分个体都有斯氏鲸虱 Cyamus scammoni、鲸虱 C.ceti 和凯氏鲸虱 C.kessleri 寄生。另一方面,感染内寄生物的个体很少。已报道的内寄生物有在肝内的吸虫类 Lecithodesmus goliath,胃内的简单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x,肠内的畦胃吸虫 Ogmogaster、绦虫类 Priapocephalus 和棘头虫类的球茎体棘头虫 Bolbosoma等。
染色体组2n=44,18条中着丝粒染色体,10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6条亚端着丝粒染色体,8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。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Y 未见报道(Arnason,1981)。
1966年间在朝鲜海域的小规模捕猎使这个种群未能得到恢复。2001年时估计现存的不到100头。东北太平洋种群也曾在1854~1865年间遭到严重捕杀,所幸自1937年开始保护后逐渐得到恢复。据国际捕鲸委员会(IWC)的统计,1987~1988年时约有21 000头;根据1997~1998年的调查,估计现存的约26 600头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》中,西北太平洋种群被列为极危(CR),东北太平洋的种群被列为低危(LR)等级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渤海:山东(隍城岛),黄海:辽宁(金县、庄河、大长山岛)、山东(烟台),东海:浙江(舟山群岛)、福建(晋江),南海:广东(大亚湾、徐闻)、香港。